舰队分配的核心在于明确目标与舰船特性匹配。根据任务需求可分为探索、采集、攻击、防御四种基础编队类型。探索舰队需优先配置侦察型舰船,强调移动速度和隐蔽性;采集舰队以工程船为核心,搭配护卫舰保障资源安全;攻击舰队需根据敌方阵容动态调整,通常以战列舰、巡洋舰等高火力单位为主;防御舰队则侧重护甲与持久战能力,重装甲舰船是首选。每种编队都需要考虑舰船的火力类型(火炮、鱼雷、导弹等)与攻击序列的优先级。
舰船定位与阵型协同是实战中的关键因素。游戏默认将舰船分为前排、中排、后排,敌方会按此顺序攻击。前排应配置高护甲或闪避属性的护卫舰、巡洋舰;中排适合部署对中型舰特攻的驱逐舰;后排则安排航母或战列舰等远程单位。指挥值限制要求玩家在300-400点范围内精细调配,例如8艘奇美拉巡洋舰占160指挥值,需合理搭配中后排单位。移动速度以舰队最慢舰船为准,高速护卫舰与低速战巡混编会大幅降低机动性。
资源采集与工程船配置需要独立规划。中型工程船(如721载货型)的采集效率显著优于小型,建议优先升级仓库容量和采集加速技术点。工程舰队需编入1-2艘多功能护卫舰提升仓储能力,但要注意资源点有采集上限,过度堆叠工程船反而降低效率。在新手保护期结束后,必须为采集舰队配置防空护卫舰,防止敌对玩家袭击。
后期舰队搭配需注重功能特化与战术协同。高速拆家队应选择诺玛M470、云海级等高攻城值舰船;防空特化队需搭载防空战机的航母;主力接战队则要平衡抗伤与输出,通常以8艘巡洋舰为前排基础。不建议在主力编队中混入维修舰,因中后期维修量难以抵消敌方输出。增援指令可灵活补足舰队短板,例如为输出队增援ST59提升生存能力。
战场策略层面需掌握包夹机制与地形利用。当多支舰队围攻时,只有首支接战舰队承受伤害,后续舰队可无损输出。利用此机制可组建纯输出侧击舰队,优先配置艾奥级等高闪避单位。地形障碍能延缓敌方增援,星系战略地图应实时监控以预判交战区域。与盟友的舰队协同能形成火力交叉网,对大型目标集火时需统一攻击序列。
舰船强化方向应根据定位差异化发展。前排单位优先提升护甲与闪避;中后排专注火力与命中率;工程船强化采集与仓储技术。技术点分配不可逆转,需谨慎选择子系统改造路线。同一舰船的不同子型号(如雷利亚特隐身型/战术型)适用不同战术场景,建议保留多种蓝图变体以适应战场变化。